“两头婚”最重要的是平衡,但也保证了女方的(3)
澎湃新闻:姓在当地也是一种香火的概念吗?在当地文化上来看,就是男孩和女孩是一样的,都可以传承家族的姓。是吗?
黄亚慧:有的,有一些当地人,年三十的整个晚上,都是挨个山头去烧香拜佛,要抢头香。年轻人也对本地文化很认同,生活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当中,多多少少是对这种形式的传承是认同的。
费孝通的《江村经济》中讲了这个事情,如果这家只有女儿怎么办?一个是招女婿的方式,但是现在独生子女多了,家庭条件也好了,过去讲家贫子壮则出赘,就是你家庭很穷,男孩又多,就把男孩就招出去当招女婿。但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,家庭条件也都不错,然后就很金贵,谁也不舍得。
所以女方家庭的两头婚是怎么来的,大概就是这样的。女方家庭很难通过招女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,所以也有传统的做法,就是两头挂花幡,这是另外一个就是解决办法。花幡就是一个传世的象征,期望婚后生的孩子中,有一个能继承女方家系,保证女方的家系的传承。
其实传统文化当中有这样的一个做法,只不过过去这种需求不多,但是现在这种需求多了,他们就借助这种传统的做法,这个现象就越来越多了,有一个理论叫做工具箱理论,是说中国家庭制度可以理解为是这样的一个工具箱,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工具,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就借来用一下,但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,也没有放弃其他的工具。

两头婚中女儿贴补和赡养娘家更加名正言顺
澎湃新闻:看上去确实是双方利益的一个平衡?
黄亚慧:两头婚很强调两方家庭的平衡,事实上是两个“赡养圈”,两个家庭的父母都要靠年轻的夫妻来承担他们的赡养责任,这两个圈子也存在竞争,比如对于姓氏、资源的这种争夺。
澎湃新闻:老人们具体期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赡养?
黄亚慧:过去传统的嫁娶婚当中,如果儿媳妇一天到晚把自己的钱贴给娘家,婆家是很有意见的。所以嫁娶婚事实上就保障了独家养老的权益,但是两头婚里,儿媳妇把自己的钱贴回给娘家,也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事情,女儿赡养是名正言顺的,是从制度上保障娘家的权益。
澎湃新闻:因为大前提还是都是独生子女对吧?而且大家年龄差不多的话,双方的父母可能都会生病,在现实中如果男方工作忙碌,是不是在赡养老人上,最后具体的照料劳动是女方在做?
黄亚慧:我觉得可能看夫妻两个他们的分工,因为不管怎么样,4个老人的责任都是在他们两个身上。
澎湃新闻:今年有个热点是网红Papi酱,他们结婚之后双方亲家都没见过,过年是各回各家,也是一种男女平等的表现,当地有没有可能有这种独立的婚姻形式?
黄亚慧:两头婚和Papi酱的这种正好是反过来,两头婚的父母们非常积极地参与他们的生活。一个原因是情感的需求,过去的子女很多,其中一个老大结婚了走了,离开父母家庭了,然后下面还有好几个孩子,空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但是现在空巢就很突然,父母还是需要孩子的陪伴。
澎湃新闻:也就是说,在当地还是需要父母来进行育儿和照料的帮助,但是Papi酱为代表的婚姻里,会外包给一些育儿嫂或者是家务工,虽然说可能最后落到男女的地位上,都是一种男女双方的平等,但是跟长辈的关系,一个是比较紧密的,是非常松散的。 “两头婚”会减轻女方的劳家务、劳动、生育、教育这些的压力吗?
黄亚慧:生育的压力反而是增强了,可能来自双方家庭的期待,一旦选择两头婚,如果不生两个就可能导致双方家庭产生矛盾。家庭劳动,很多事情是老年女性、父母承担了很多,这一点其实跟城里的或其他婚姻状况都很相似。
澎湃新闻:两头婚的本质是对父权的挑战还是强化?这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?
黄亚慧:是有关系的。女性在家庭当中,特别是独女户的家庭当中,她的价值是上升的,也是一个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,女儿在家庭当中作为赡养人的价值、继承人的价值不断受到重视。两头婚姻事实上是对女性从家庭制度上进行赋权,赋予她们继嗣与继承家产的权力,从而女儿正式成为父亲家族的一员,其权利与义务都被正式确定下来,虽然现在还不能断定这种变化是否具有一种永久性的效应。
过去的婚姻模式,更多的是铁板钉钉的这种嫁娶婚,但是在两头婚中可以用一种协商的方式来讨论,当从夫居与随父姓的这类自然安排都可以协商的时候,那么传统的父系家族制度则必然出现了结构上的松动,生活的安排可以不再遵守传统的约定,一切都有了协商的可能。
文章来源:《妇女研究论丛》 网址: http://www.fnyjlc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622/540.html
上一篇:互联网人生娃,就是职场大冒险
下一篇:乘风破浪的姐姐们,也有“中年危机”